都来读

第三十节 蒙蔽 (第1/2页)

都来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楚河汉界),接着再看更方便。

咸阳。

赵高的近侍好久都没有听到丞相的笑声了,整倒了李斯后,赵高一心想向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赵高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他一直看不上的李斯。

好不容易等来项梁的死讯,赵高把这个当作自己的功绩大吹特吹了好多天,还向皇帝保证荡平楚国只在旦夕。结果一转眼章邯就从定陶逃走了,留下的少量后卫部队也被刘邦轻而易举地扫荡干净。

这些噩耗赵高自然不敢向皇帝报告,结果就是皇帝隔三差五地问赵高楚国到底荡平了没有,什么时候能够再把楚怀王抓到咸阳来。

最后赵高只好强行解释为:章邯觉得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了,所以移兵北上去攻赵国。

但凡有脑子的人,可能都会反问,既然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了,那为什么不彻底灭掉,难道非要养虎为患等到楚国又足虑了再去攻打吗?可皇帝看奏章从来不走脑子,居然还觉得赵高说得有道理,于是接下里就开始询问赵国有没有被章邯荡平。

当然是没有,要不是赵高强逼着,章邯可能就带着邯郸的人口逃回上郡了。

不过这个赵高也没有告诉皇帝,在搪塞皇帝的同时,只能一个劲地威逼章邯、王离加紧进攻。为了给他们两个鼓劲,赵高拼命地加派徭役,把更多的关中壮丁送去粮道服役。而在赵高的严令下,现在关中不但几乎把每户的青壮劳力都抓走了,甚至开始抓壮妇充数——在主要劳动力两年无法回家的情况下,这些青壮妇女可能是关中家庭最后的指望和劳力了,失去了这些劳动力后,明年关中已经不光是运力的问题了,就连还有什么东西可往前线运输都会是大问题。不过就和赵高没敢告诉皇帝秦军已经无力攻灭诸侯一样,秦国的其他臣子也不敢告诉赵高现在关中民怨沸腾到快要和大泽乡一样揭竿而起的地步了。

但是今天整个丞相府里,都回荡着赵高响亮的笑声。

赵国前线两个报喜不报忧的秦军将军,向一贯报喜不报忧的大秦丞相报告说:楚军发生内讧,大将宋义被杀,楚军连退百余里,全线溃败只在旦夕。武城侯王离甚至报告丞相府说,趁着楚军内乱,他还派出兵马劫杀,把项羽杀得溃不成军,所以楚军才一口气逃出那么远。

“终于能平定赵国了,我的天啊,可算是能干完一件事了。”赵高看完奏报之后,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虽然臣子没有明说,但下面的臣子遮遮掩掩地表示,关中无论是库存还是人力都出现了一些困难,如果丞相府以后还要进一步提高要求,或许他们无法及时满足要求。以赵高想来,多半实情要比这些臣子说的还要糟糕,这些家伙不到火烧眉毛的地步是不肯说一句可能触怒自己的话的——当然,就是火烧眉毛了,赵高也是不会说半句触怒皇帝的实话的。

“然后就去打楚国。”赵高很快就考虑起秦军的下一步战略来,不管关中有什么困难,这仗都是要打下去的,当初赵高就是以此为突破口打垮李斯的,他可不会犯同样的错误:“章邯看起来不行了,那么就换王离上,这次楚国元气大伤,王离消灭楚国应该不成问题。”

“还是先打魏国和韩国?”赵高眉头一皱,又想到了三川,夺回荥阳能够大大缩短秦军的补给线:“那么就再给章邯一个机会吧,让他带领三成的兵马去消灭魏、韩,王离这次都把项羽打得这么惨,楚国的大半兵力应给已经被消灭了吧?”

根据前线将领的汇报,赵高仔细地规划了一番未来的大战略,然后开始动手给皇帝写奏章,不过这份奏章里的经过相比王离的那份又有不同。赵高向皇帝报称:王离果断地攻击了企图给巨鹿解围的楚军,秦军英勇无比、以一抵十,把宋义、项羽、范增等人杀得是人仰马翻。溃不成军的楚军逃到百余里外,众人彼此之间互相指责、争吵不休,结果项羽竟然在暴怒中拔剑杀了宋义。毫无疑问,楚军已经军心动摇,士气瓦解,对强大的秦军再也不会构成丝毫的威胁。

经过一番润色后,赵高很满意地把这封奏章封口,然后交给近侍送进了宫内,他很有把握能让皇帝看得心花怒放,大笑不止。

“丞相,陈留那边您还没有批复。”一个属吏捡起一封很多天前陈留一线送来的急报,上面称刘邦统帅的楚军已经逼近,守将在急报里苦苦哀求,恳求丞相府速发援兵。

不过赵高对南线的军情从来都懒的过问,听说那个黔首刘邦还号称要攻入关中、直捣咸阳。且不说就凭刘邦的那几千人能不能摸到关中,就算能,就算刘邦肋生双翅过了武关,这里面可是秦国的故土,上面有好几百万对大秦、对皇帝赤胆忠心的大秦子民,这么多人就是一人一口唾沫也把刘邦给淹死了。刘邦他还想打到咸阳?他睡醒了吗?

“批复什么?”赵高抓起这封奏报,一把就将其扔到了地上:”楚国主力都在巨鹿,而且已经被王离打垮即将覆灭,刘邦不过是个跳梁罢了。这分明就是想夸大其词,好给自己懈怠找借口!”

可想了一想后,赵高还是决定暂停增援章邯、王离的军队,将这些预备出发的援军组成新的一支军队去把刘邦轰走。反正王离和章邯声称已经把楚军打得都内讧了,那援军稍微缓一缓,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吧。

赵高想到就做,马上下令给沿途去令,还没登船去朝歌的援军马上停止,已经上船的立刻掉头,集结起来准备去收复三川,然后趁势重新消灭韩、魏两国。

……

这是刘邦第二次攻陷陈留,上一次听说项梁战死后,刘邦和项羽就放弃了陈留赶回彭城,结果一些支持秦国的本地望族就又接受了章邯派来的县令。听说楚军又一次兵临城下后,城内的望族就分裂成两派,还不等刘邦抵达就在城内厮杀起来。

刘邦的妻兄吕释之本是带着一些人马来侦察,发现城内打起来后就带着部下进城参战,混战一晚后杀光了秦国县令和他的支持者,等刘邦赶到时城头上早就升起了楚国的土黄色旗帜。

进城后没有多久,刘邦就听说有一支兵马从城北向自己开过来,他们的使者更是在刘邦看清这支军队的旗帜前就来到了城前。

所以当这支军队的主帅赶到时,刘邦已经出城等在了门前。

“沛公,”来人遥遥望见刘邦,站在战车上向他挥手大笑:“好久不见了啊。”

“其实也没有多久。”刘邦笑着对来人还礼:“司徒怎么没有北上反倒来陈留了?”

来人正是韩国司徒张良,现在韩国还没有相国和大将,张良的地位就类似相国。接到怀王的檄文后,韩王成和张良都当场对楚国的使者表示,他们会立刻派出兵马响应怀王的号召,而张良身后的就是韩王成许诺的那一千甲士。

“沛公助吾主复国,大王就命我带兵来找沛公,而不是去巨鹿。”张良说道:“所以一出国门我就本陈留来了,本想拿下陈留等沛公。可半途我听说沛公朝定陶去了,就掉头往白马赶,赶到一半听说沛公又往南边来了,就赶快又折返,要不是这番耽搁了,今天本该是我给沛公洗尘了。”

“唉,一言难尽。”刘邦听出张良话里的疑问,不过事关他和义弟项羽的密谋,所以刘邦也不打算细说。

“那沛公接下来要往哪里去?”张良问道。

“往武关去。”刘邦答道。

“那沛公是想在秦地骚扰一番,还是直入关中呢?”张良微笑着问道。

“实不相瞒,我想去关中博一番富贵。”刘邦笑着答道。

“那好,我就陪沛公去一趟关中吧。”张良哈哈大笑道。

“啊?”刘邦惊叫一声:“韩王不是让你去救赵吗?”

“大王吩咐我的是:如果沛公去救赵,那我就跟着沛公去救赵,如果沛公要入关,那我就陪着沛公入关——本来大王以为沛公就是要在南边骚扰一番,但我对大王说,沛公志向远大,肯定要入关求封的。大王当即就说:沛公是我韩国君臣的大恩人,命我打听清楚,只要沛公有这样的志向,那我还有我身后这一千甲士,要是不能帮沛公入关灭秦就不要活着回去见他了。”说完张良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果然让我说中了,沛公,上次你借给我五百甲士,今天我带着一千来还你了,如何?”

韩国刚刚复国,张良接下来又告诉刘邦,这一千甲士已经是韩王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韩王成真是倾尽全力来助刘邦:“所以没法去救赵了,不过大王还和我说了,要是沛公能灭秦亡关中,那以后沛公就是韩国的邻居了,能和沛公做邻居是韩国的福气,到时候大王定要和沛公结个亲家。”

“一定,一定。”刘邦笑道。

“有沛公这话我就放心了,沛公是个守信君子,若是不提前说,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家大王要来争夺,嗯,听说沛公嫡妻有一儿一女?我家大王不贪,只要一个就成,到底是娶我家公女还是嫁女给我家大王,听凭沛公吩咐。”

虽然韩王成已经成年了,而刘邦女儿尚幼,不过对诸侯联姻来说这都不叫事,只要刘邦点头韩王等上十年不娶王后就是。

刘邦激动得不知道好,只是拉着张良的手一个劲地应是。

第二天,两人正在讨论怎么凭借这几千人灭秦的时候,又有使者来报说是城外又发现一彪军马开过来。

这支军队打着的是红旗,看起来是魏军,不过等他们走进后,站在城头上的刘邦和张良都注意到,这些魏军的打扮并不一致,他们的旗帜式样也不统一。

“看起来是魏国的望族私军,”张良对刘邦说道:“他们可能是听说我们夺回陈留,就开过来收复城池了。”

“有可能。”刘邦点点头,他一眼看去,觉得这支五百多人的魏军可能是由七、八支望族的私军组成的,其中最大的一支规模十分惊人,有十辆战车,还有上百骑士,全部都是车马兵——而刘邦在遇到张良前,他总计才有五十辆战车,二百多骑兵。

这些车马兵显然也是这支魏军的主力,他们旗帜招展,衣甲鲜明,还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这支兵马在距离陈留一箭之地外停了下来后,就有一辆战车笔直地驶了出来,带着上面的人来到了陈留城下。

“上面可是沛公?”战车上的人向城头呼喊道,北风把他的呼喊声送了过来。

刘邦看了看大声呼喊着的年轻武士,感到十分眼熟,片刻后刘邦猛地一拍手:“原来是他!”

“快,”刘邦招呼卫士:“快开城门,我下去迎接。”

和张良下城的时候,刘邦告诉对方:“这个武士以前是魏相周市的部下,曾经两次作为使者出访我的军营。”

“他叫什么?”张良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这个男配不太完美 逆天凰女:腹黑邪王宠狂妃 奋斗在晚明 良缘配之捡来的徒弟 嫡女临门:山里汉,快接嫁 我要做帝王 回天决 妖妃来袭:太子请赐教 王妃萌萌哒 恶魔校草别嚣张